曾凡博和余嘉豪,一个去了篮网,一个告别舒适区去了西甲。这事儿看着不大,但味道不对。
在国内,他们是什么水平?曾凡博场均14.7分、4.7个篮板,余嘉豪场均13.5分、8个篮板。这数据,在CBA任何一支队里都是核心待遇,高薪合同摆在眼前,舒舒服服。
可他们偏偏选择了“放弃高薪闯世界”。
这一下,就把皮球踢给了俱乐部和篮协。球员有勇气出去闯,是好事,但光有勇气没用。
首先得看俱乐部愿不愿意放人。北京首钢和浙江稠州这次做得不错,没把人死死摁在手里。尤其是浙江队,还给余嘉豪留了条后路,建了个“回归保障通道”,这就很聪明。
这打破了过去那种“留洋就是人才流失”的死脑筋。
可惜,不是所有俱乐部都有这个格局。很多队想的就是眼前的成绩,一个好苗子出来,就怕他跑了,阵容出现断层,把球员当成自己的“私有资产”。
说白了,就是格局太小,只算自己的一亩三分地。
你看欧洲那些俱乐部,把球员送出去深造,是提升自家品牌价值,也是一种人才储备。球员学成归来,球队更强,这是双赢。什么时候我们的大多数俱乐部也能想明白这个道理,人才池子才能真正活起来。
然后就是篮协。
球员出去了,篮协不能当甩手掌柜。这几年简化了些手续,协调了下国家队征召,这值得肯定,但还远远不够。
篮协的角色,应该从“管理者”转变为“服务者”。
人家日本篮协有海外球员的“跟踪培养数据库”,伊朗篮协直接跟欧洲俱乐部搞青训合作。我们呢?是不是也该搞个“留洋专项服务中心”,签证、语言、伤病保障,一条龙服务跟上?
别让球员自己出去摸爬滚滚,最后因为一些杂事分心,走了太多弯路。
更关键的,是回来之后怎么办?注册资格有没有争议,状态断档了怎么衔接?这些机制必须提前想好,不能等出了问题再打补丁。
球员留洋,肯定不是一条坦途。约基奇在欧洲熬了多少年,东契奇刚去西甲也得适应。高水平的成长,从来都是在摔打中完成的。
但这种摔打,应该是来自更高水平的对抗,而不是来自我们自己人的掣肘。
所以,这股留洋潮能不能持续下去,关键根本不在球员。
球员主动追梦、俱乐部积极放行、篮协全力托举,这三者缺一不可。当这成为一种常态,留洋就不再是少数人的冒险,而是中国篮球和世界接轨的一条大路。
曾凡博和余嘉豪已经把窗户推开了一条缝,外面的空气能不能进来,就看俱乐部和篮协是把窗户彻底推开,还是选择重新关上了。
和兴网-股票期货配资公司-新手配资-开户配资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